你们知道晁错的故事吗?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为您讲解!
如果你要问我汉朝历史上死得最冤枉的人是谁,我肯定会说是此人,那就是晁错。晁错为什么死的冤枉呢?因为他的死不仅是后人觉得很冤枉,即便是当时人都觉得很冤枉;他的死不仅是大臣们都觉得冤枉,即便是皇帝自己都觉得很冤。
但是,他又不得不死。这是为何呢?
故事还得从头说起。晁错是谁?晁错是个读书人,精通儒家文化。那时的读书人当然读书入仕了,所以在汉文帝的时候,他也当了一个官,叫太常掌故。不过他才华横溢,很会写文章,所以被汉文帝相中,让他当太子舍人,后来又拜为太子家令。史书记载:“(晁错)以其辩得幸太子,太子家号曰‘智囊’。”
反正就是太子的老师,也就是汉景帝的老师。这可是个肥差啊,因为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,所以能够追随太子的,将来肯定不会太差。事实上果然如此。
汉景帝成为皇帝后,晁错得到了重用,汉景帝刘启对晁错也是极度信任。据说汉景帝常常单独召见晁错,对于晁错的建议,他更是无不赞同。反正,汉景帝对晁错几乎到了无话不从的地步。
正因为得到了汉景帝的无比信任,所以晁错决定实施自己的伟大梦想,什么梦想呢?削藩。
削藩就是弱化藩王的权力。这要说到汉高祖刘邦了,刘邦打下天下当皇帝的时候,册封了很多王爷。有自己家人,姓刘的,也有异姓王。当然,这也是不得已的,异姓王跟着自己打天下,功劳太大,不能不册封。
自家人也要册封,因为要他们帮忙守天下,此法虽好但弊端很严重,春秋战国时代就是例子。诸侯王做大了,自然看不上中央了,威胁到了皇权。而这个事情到汉景帝这一朝的时候特别明显。
所以,不光是晁错,很多大臣都在建议皇帝削藩,汉文帝时候的贾谊就是。不过当年贾谊向汉文帝主张削藩的时候,被汉文帝阻止了,没采纳。到汉景帝上台的时候,晁错决定完成当年贾谊未完成的事业。
于是晁错写了一篇《削藩策》,上奏给汉景帝看。《削藩策》中写道:“今削之亦反,,不削亦反。削之,其反亟,祸小;不削之,其反迟,祸大。”
意思很明显,态度很明确,削是削,不削也是削,早做迟做总是要做的。而汉景帝也想做这个事,所以,很快就同意了晁错的建议。
汉景帝之所以要急着削藩,除了的确是诸王势力太大外,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个人和吴王刘濞的矛盾,因为汉景帝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。当初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和吴王的儿子一起玩耍,谁知道两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吵了起来,结果越吵越厉害,汉景帝将刘濞的儿子给打死了。
当时的汉景帝还是太子,是汉朝的储君,吴王刘濞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打死。但他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,肯定想着为自己的儿子报仇了。
所以,他看到汉景帝执行削藩政策后,二话没说,马上联合楚王刘戊、赵王刘遂、胶西王刘其卬、济南王刘辟光、淄川王刘贤、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,组成七国联军,浩浩荡荡杀向京师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七国之乱”,也叫“吴楚之乱”。
七国兴乱,朝野震惊,舆论哗然。汉景帝有些手忙脚乱马上找晁错商议对策,结果晁错的建议让汉景帝心里拔凉拔凉的,晁错的建议是汉景帝御驾亲征,他晁错帮汉景帝守住京城。
谁都知道,带兵打仗,是最危险的;留守京城,则是最安全的。国难当头之时,任何忠臣,都应该把危险留给自己,安全留给皇上。晁错这种把安全留给自己、危险留给皇上的大臣,恐怕哪个皇帝都不能容忍。
更何况,七国之乱打出的旗号正是“清君侧、诛晁错”,你晁错却还这样做?结果汉景帝很不高兴,而此时大臣也都在上书杀晁错,平民愤,平诸王民愤。最后汉景帝下令斩杀晁错。
而晁错也得很惨,他是被腰斩的。实际上,晁错积极筹划削藩,是为了汉景帝着想,况且汉景帝本来就有意削藩,晁错的建议,应该是正中下怀才对。结果却得到这样的下场,所以说他死得很冤。
不过晁错不得不死,因为晁错不死,七王之乱不会那么快平定。七国联手发兵的理由是“清君侧”,目标人物是晁错。
你们七国不是说晁错是奸臣,要替我清理吗?现在晁错死了。“奸臣”没了,你们是不是就该乖乖退兵了呢?
说实话,汉景帝这次的决定,真是快准狠。七国只想到晁错深受景帝信任,景帝绝不可能将他交出来,谁知汉景帝直接来个釜底抽薪,将七国逼上绝路。果然,晁错被处死后,七国再没有发兵的理由,“理直气壮”变成了“理亏”。最后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汉景帝就平定了这场叛乱。
所以说,晁错虽然死得冤枉,但不得不死,他不死,七国之乱不一定能够那么快平定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64728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